当前位置:99幼教网幼教,幼儿园中心早期教育珠心算谈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 正文

谈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

[10-19 20:11:56]   来源:http://www.99youjiao.com  珠心算   阅读:8335

概要: 姜惠莉河北师范大学 我国古代教育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提出了"学思结合,学思并重"的教学思想,总结出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启发式教学法则。这一教学法则影响极其深远,很值得我们研究并发扬光大。 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孔子首先提出并确立了"学思结合,学思并重"的教学思想,并将此教育贯穿于自己的整个教育实践之中。他教导学生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他批评那些在学习上不肯动脑思考的人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他把这种不会思考的人看成是无法帮助的。他还以自身的实践来论证"学思结合,学思并重"的重要性,他说:"吾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同上)意思是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冥思苦想,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 学习的意义在于获取知识和经验,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很多知识和经验不是摆放在那里,学习者可以采取

谈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标签:珠心算口诀,珠心算教程,http://www.99youjiao.com
    姜惠莉 河北师范大学

    我国古代教育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提出了"学思结合,学思并重"的教学思想,总结出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启发式教学法则。这一教学法则影响极其深远,很值得我们研究并发扬光大。
  
    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孔子首先提出并确立了"学思结合,学思并重"的教学思想,并将此教育贯穿于自己的整个教育实践之中。他教导学生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他批评那些在学习上不肯动脑思考的人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他把这种不会思考的人看成是无法帮助的。他还以自身的实践来论证"学思结合,学思并重"的重要性,他说:"吾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同上)意思是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冥思苦想,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
  
    学习的意义在于获取知识和经验,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很多知识和经验不是摆放在那里,学习者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即可获得他所必备的知识和经验。知识和经验的获得,必须通过学习者的学习实践。这种学习实践的过程,体现的就是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如果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只学不思,只能重复别人的知识,而不能产生自己的思想,如同将自己的大脑当成了书橱,装下的都是别人的东西。这样的学习者充其量只能算是个学习的工具。如果只一味的思考,而不学习前人的知识成果,学习的效率将会很低,也难以体会到学习的愉快,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只有掌握了学思结合,学思并重的原则,才能进入学习的最佳境地。怎样才能做到学思结合,学思并重呢?自然是"视思明","听思聪","疑思问"(《论语·季氏》)。善学而多思,正如荀子所言:"目不二视而明,耳不两听则聪"。可见我国古代教育家把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的具体要求,放在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锻炼了人思维的独立性、科学性、逻辑性、敏捷性和概括性。良好的学习方法会使学习者获得最大成功。我们常听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无不风趣地说自己的书越读越少,到了最后考试的时候竟所剩无几。那么他们真的将书学没了吗?非也。这是一种感觉,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是他已经将书本上的知识学深、学透了,消化掉了,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了,课本就自然所剩无几了。所以说,学思结合,学思并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孔子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不启不愤,不悱不发")时,是进行思维的表现,教师要抓住良机,用点石化金之术,启发得当,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正是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的能力,也是我国著名的"启发式"教学的具体体现。
  
    孔子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常采取"切问""近思""叩两端"的方法。"切问",可以认为是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去进行思维;"近思"是说,不思考,就不能发现问题,发现了问题不进一步思考问题,就不能解决问题;"叩两端"是一种问答法则。所谓两端是指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对一个问题,孔子善于从肯定与否定,反面与正面两个方面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使学生从事物的矛盾中通过思维求得知识。 
  
    孟子继承运用启发式教学时,更注意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他主张"引而不发",忌讳"越俎代庖"。他说:"大匠不为拙式改变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毂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上心》)。意思是说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改变或是抛弃操作时必不可少的墨线;善射箭的后羿也不会因为学射人的笨拙,而改变弯弓时所应达到的限度。君子教人,正像射手教射一样,搭上箭拉满弓,并不把箭发出去,只是示范性地做出跃跃欲试的姿势。他认为教师应有一个标准,并且不能随便使之降低,要以跃跃欲试的姿势去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孟子在启发学生思维时也还重视怀疑的精神,这比孔子"阙疑"的精神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他认为不疑则不思,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他把在进行学习时大胆怀疑,作为一种激励思维的方法,认为就是对教课书上的知识也能怀疑。设疑引思,激思求解。通过设疑、思考、理解而获得知识。
  
    荀子则主张以求实的精神,在博学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他提出的思考方法是"解蔽"。他说:"凡物则莫不为蔽,此心术公患也"(《解蔽》)。这指明一切事物均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并且相互蒙蔽其本来的面目。这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进行思维时要防范的共同弊病。不能"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同上),被局部的知识所蒙蔽而认识不到事物的全部。为了在思考过程中避免片面,荀子还提出了"兼阵中衡"的思维方式,教人们认清使人受蒙蔽的原因,公正地权衡事物。在进行思考的过程中要"兼权之,熟计之",然后在事实的基础上决定取舍,"不以梦剧乱知"。不仅如此,在如何启发学生思考上,荀子还把孔子"叩两端"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发展。他主张不仅从事物的两端去进行思维认识,为了不被事物的局部所蒙蔽,还应扩展到事物的更多方面,全方位地进行思考、探索,在进行思维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反复,"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劝学》)。学习只有反复吟诵,反复思考才能使所学知识弄懂弄通。
  
    我国古代教育家在实践中还进一步把"学思结合,学思并

重"发展到"学、思、行"的统一。并用来处理感知与理解的关系,把启发式教学原则从启发思维发展到与其同时指导实践,也就是所说的"行"。以"行"的反馈作用反转为激励思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效儒》)。把学、思、行三者统一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否则将会"闻之而不见,虽闻而必谬;见之而不知,虽知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同上)。这充分说明了学、思、行辩证的统一。怎样去实践"学、思、行"的统一呢?当然是"入乎耳,著乎心,布于四体,形于动静"(《荀子·劝学》)。东汉教育家王充说:"天以耳目论,则以虚像为言;虚像效,则以事实为非。是帮是非者不徒耳目论,则以虚像为言;虚像效,则以实事为非。是帮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论衡·薄葬篇》)。这种感知、思维、行动、统一、实践要法的特点,首先是多种器官的协同活动。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历来的主张。学习必须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也反映了我国古代教育家的唯物主义教育思想

[1] [2]  下一页


Tag:珠心算珠心算口诀,珠心算教程早期教育 - 珠心算

上一篇:弘扬民族文化 保持自己优势 重新认识珠算
《谈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相关文章
  • 谈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
  • 谈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谈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谈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谈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谈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