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一、基础识记1、默写:⑴( ),却话巴山夜雨时。⑵寻寻觅觅,()⑶细雨鱼儿出,()⑷自在飞花轻似梦,()⑸ (),深巷明朝卖杏花。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乍。 暖还寒时候(刚开始,起初)B 、最难将。 息。 (养息)C、如今有谁。 堪摘?(何,什么)D、知向谁。 边。 ?(何处,哪里)3、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 、李商隐,晚唐着名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出自于他的笔下。B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北宋着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的散文、诗词、书法都极为 出色。他写词境界阔大,开创了“豪放词派”,与辛弃疾词风相同,并称“苏辛”.C、“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的韩愈、柳宗元、白居易、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人 的并称。D、绝句,每首四句,常见的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绝,又分古体绝句和近体绝句 两种。二、理解运用(一)如梦令 李清照昨夜
北师大小学二年级下册练习题(一),标签:小学语文网,小学语文教学方法,http://www.99youjiao.com
一、基础识记
1、默写:
⑴( ),却话巴山夜雨时。
⑵寻寻觅觅,( )
⑶细雨鱼儿出,( )
⑷自在飞花轻似梦,( )
⑸ ( ),深巷明朝卖杏花。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乍。 暖还寒时候(刚开始,起初)
B 、最难将。 息。 (养息)
C、如今有谁。 堪摘?(何,什么)
D、知向谁。 边。 ?(何处,哪里)
3、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 、李商隐,晚唐着名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出自于他的笔下。
B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北宋着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的散文、诗词、书法都极为 出色。他写词境界阔大,开创了“豪放词派”,与辛弃疾词风相同,并称“苏辛”.
C、“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的韩愈、柳宗元、白居易、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人 的并称。
D、绝句,每首四句,常见的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绝,又分古体绝句和近体绝句 两种。
二、理解运用
(一)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根据词的意境,模仿下列人物口气,写出对话:
词人问:
卷帘人答:
词人又纠正说:
5、这是一首 ,“如梦令”是.李清照,号, 代女词人。
6、这首词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的感官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感 官上的形象:“绿肥红瘦”.“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和情感上的, 恰好衬托对比出词人观察上的和情感上的.
7、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 、“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二)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1954 年夏 大雨落幽燕,白浪淘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扬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8、这首词上阕 ,下阕 ,重在 ,整篇采用了的表达方式。
9、词中的“魏武”是指,遗篇是指,其中的“”一句和 “ ”一句都是语出此典故。
10、词中的主旨句是“ ”,表达了诗人毛泽东的思想感情。
三、综合分析
(一)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
12、“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
1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二) 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4、解释加点的词语。
(1)岱。宗。 夫如何--(2)造。化。 钟神秀--
(3)阴阳割。昏晓--(4)会。当。 凌绝顶--
15、将下列诗句译成现代汉语。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6、简答。
(1)这首诗的诗眼是:.
(2)诗的一、二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问句写出了诗人( ),答句以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力描写( )
(3)诗中写诗人近观泰山的句子是:.
(4)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的理想和壮志。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