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9幼教网幼教,幼儿园中心早期教育亲子活动让尊重伴随孩子成长 让沟通成为家教桥梁» 正文

让尊重伴随孩子成长 让沟通成为家教桥梁

[10-19 20:08:46]   来源:http://www.99youjiao.com  亲子活动   阅读:8674

概要: 众所周知,家庭是儿童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学会尊重”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课,也是教育儿童的前提和基础。《儿童权利公约》指出,儿童身心尚未成熟,他们需要社会特殊的保护和照料。人类最出的教育是由家庭承担的,不可否认父母对儿童成长的作用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作为父母只有“学会尊重”,才会与孩子有真正意义上的“善于沟通”。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给儿童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在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瑞典.贝肯罗斯博士)在今天,我们倡导的“学会尊重,善于沟通”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意味着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了解儿童的权利,懂得如何尊重他们,学会怎样与孩子沟通。一.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家庭教育中民主、平等的观念日益被人们所接受,儿童的地位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打是疼、骂是爱”的消极行为早已被“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所取代。但应该指出,这种转变才刚刚开始。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子观念一直在影响着家长的教育行为,实施以父母为中心的家庭教育,以父母的主

让尊重伴随孩子成长 让沟通成为家教桥梁,标签:亲子活动方案,幼儿园亲子活动方案,http://www.99youjiao.com

       众所周知,家庭是儿童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学会尊重”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课,也是教育儿童的前提和基础。《儿童权利公约》指出,儿童身心尚未成熟,他们需要社会特殊的保护和照料。人类最出的教育是由家庭承担的,不可否认父母对儿童成长的作用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作为父母只有“学会尊重”,才会与孩子有真正意义上的“善于沟通”。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给儿童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在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瑞典.贝肯罗斯博士)在今天,我们倡导的“学会尊重,善于沟通”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意味着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了解儿童的权利,懂得如何尊重他们,学会怎样与孩子沟通。

一.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家庭教育中民主、平等的观念日益被人们所接受,儿童的地位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打是疼、骂是爱”的消极行为早已被“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所取代。但应该指出,这种转变才刚刚开始。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子观念一直在影响着家长的教育行为,实施以父母为中心的家庭教育,以父母的主观经验、期望及价值观作为指导儿童行为的准则,是不少家庭的教子方式。“尊重儿童”还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认为孩子太小,不懂事,他的一切必然有我们去安排。于是便出现了以下一些不尊重儿童的问题。

1.       轻视孩子应有的权利

儿童是社会的人,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他们享有人的各种权利。但是在成人眼里,儿童是弱小的、无知的、不成熟的,他们究竟有那些权利需要我们尊重,往往不被人们重视。由于幼儿所处的特殊的年龄阶段,容易被视为“重点保护对象”,加上又是“独苗一枝”更是父母娇宠的宝贝。当前,家庭教育中不尊重儿童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家长常常剥夺儿童应有的权利,例如,替孩子穿衣、喂他们吃饭、怕他们摔倒、不愿意他们与别人交往、限制他们自由游戏的时间……,熟不知这些“包办”与“限制”是对儿童应有权利的侵犯,会使儿童自身潜在能力逐渐退化,成为任人摆布的木偶,变为“无能的一代”。应当确信,孩子的成长是谁都代替不了的。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是属于他们自身的,成人决不能越俎代庖。

2.       忽视孩子内心的需要

   “童年是一个有其独特需求的人生阶段”。他们好动,他们爱玩,他们喜欢畅想,他们需要快乐,他们更需要成人的陪伴……。目前,我们能够做到的也许很多很多,但相比之下,我们满足儿童物质的需要远远超出了他们精神上的需要,特别对儿童内心世界的需求,我们了解得太少了,以至于我们常常会忘记他们的存在。随着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孩子们活动的空间会变的越来越小,豪华的装修与陈设限制了儿童的活动;假日里,孩子们常被家长牵着走东家、串西家,孩子想去公园的愿望早已成为泡影;周末,家长们不辞辛苦陪着孩子们学这学那,但从不考虑孩子也需要放松一下;父母忙于工作和事业,时常冷落了一旁的孩子,使他们从小就适应了“孤独”的生活……。我们常抱怨孩子不会与人交往,但从不给他们提供交往的机会,我们常埋怨孩子不会选择,但我们从没有给他们创造选择的条件。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自省吗?表面上看,我们把孩子时常放在重要的地位,十分关照他们的衣食住行,实际上,我们对他们内心需求的忽略是我们意识不到的。对儿童精神需求的忽视,使他们逐渐失去了主体性,孩子学会的只是盲目的“听话”与“服从”。长此以往,儿童的天性会渐渐淡化,兴趣会越来越少,生活也将变得十分枯燥。尽管当今的孩子物质上极为富有,但我们一旦忽略了他们内心世界的需要,孩子的童年同样不会幸福快乐。

3.       歧视孩子的年龄特点

儿童的生理特点及心理特点构成儿童这一时期应有年龄特点。他们与成人有明显的不同,他们天性好动、富于幻想、天真烂漫。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的特点,就会把他们许多“不成熟”的特点作为缺点去看待,例如:孩子坐不住,我们会认为他太淘气,甚至给他扣上“多动症”的帽子;孩子好忘事,我们会说他没脑子;孩子好幻想,我们会认为孩子在撒谎;孩子喜欢刨根问底,我们会嫌他太烦。在孩子面前家长的期待时常会成为泡影,家长会焦虑、会急噪、甚至恨铁不成钢,但他们很少会想到孩子们的实际年龄——“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才3年”。其实,读懂孩子这本书对每一位家长来说是一门必修课。学龄前儿童处在身心发展十分迅速的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必须尊重这些特点,切忌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对儿童的宽容与理解是尊重儿童的必要前提。

4.       藐视孩子美好的愿望

当年幼的孩子兴奋的谈起他们的理想和愿望时,成人往往不屑一顾,感到他们太小,不值得把他们的愿望当回事。“爸爸,我长大了想当警察。”“当警察多没出息,咱们以后出国留学。”“妈妈,我想把压岁钱捐给灾区的小朋友。”“你懂什么,有妈妈呢,不用你操心。”我们常常听到这种不平等的对话。在成人眼里,自己过的桥比孩子走的路要长,他们的想法实在是幼稚可笑,没有必要当真。古往今来,孩子的一生由父母去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以成为许多家庭的责任,这种传统做法的结果使孩子的理想在成人面前得到一次次否定,他们的理想和愿望逐渐淡化,甚至消失,在家长高度控制和约束下,孩子们学到的是高度的依赖和服从。

由于我们对儿童不够了解,所以我们对他们的尊重往往是表面的,甚至认为对儿童的尊重就是不要约束他们,一味的迁就、娇惯、放纵,使儿童在溺爱中成长,为所欲为,他们经不起风雨,承受不了挫折,适应不了社会生活,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会四处碰壁,到那时,我们后悔也晚了。所以说,尊重儿童不等于不要约束、不要批评。相反,对儿童合理的约束、正确的批评是对他们健康发展的尊重。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成人一旦习惯用一种居高临下的目光看孩子,常会出现怎么看都不顺眼的感觉,同样,如果用成人的理想去塑造儿童,得到的结果也往往是事与愿违。心理上的不平等必然会造成沟通上的障碍。幼儿阶段,父母与儿童沟通的主要问题是不平等。家长总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一切都要听我的,与儿童沟通常用的语言是“不许……”或是“你应该……”,这种对话是单项的传递信息,谈不到是沟通,对儿童的成长作用不大,日久天长,孩子会出现逆反心理,家长将会大失所望。

[1] [2]  下一页


Tag:亲子活动亲子活动方案,幼儿园亲子活动方案早期教育 - 亲子活动

上一篇:怎样发现和引导孩子的艺术兴趣?
《让尊重伴随孩子成长 让沟通成为家教桥梁》相关文章
  • 让尊重伴随孩子成长 让沟通成为家教桥梁
  • 让尊重伴随孩子成长 让沟通成为家教桥梁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让尊重伴随孩子成长 让沟通成为家教桥梁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让尊重伴随孩子成长 让沟通成为家教桥梁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让尊重伴随孩子成长 让沟通成为家教桥梁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让尊重伴随孩子成长 让沟通成为家教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