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该“从问题情境出发”。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幼儿的情感体验,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幼儿迅速而正确地理解学习内容,促进其心理技能和谐发展,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实际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启发幼儿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这一点在 “内容标准”中有多处体现。 1.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现实生活是幼儿教学概念的源泉,幼儿的数学知识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幼儿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幼儿每天接触的各种事物都会和数、量、形有关。例如:他们说到自己几岁了,就要涉及数:和别的幼儿比身高,实际就是量的比较等等;总之,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来解决,都可以变成幼儿学习数学的机会,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可让幼儿在娃娃家中做商店买卖的游戏;也可以让幼儿找生活中哪些物品是什么形状等等。 2.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幼教论文:在“问”中学习数学,标签:教师文档,http://www.99youjiao.com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该“从问题情境出发”。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幼儿的情感体验,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幼儿迅速而正确地理解学习内容,促进其心理技能和谐发展,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实际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启发幼儿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这一点在 “内容标准”中有多处体现。
1.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现实生活是幼儿教学概念的源泉,幼儿的数学知识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幼儿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幼儿每天接触的各种事物都会和数、量、形有关。例如:他们说到自己几岁了,就要涉及数:和别的幼儿比身高,实际就是量的比较等等;总之,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来解决,都可以变成幼儿学习数学的机会,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可让幼儿在娃娃家中做商店买卖的游戏;也可以让幼儿找生活中哪些物品是什么形状等等。
2.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更是学习的动机。儿童都喜欢童话、寓言故事等,老师可以把问题融入这样的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富有趣味性的情境中,培养发问精神。例如:在讲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让幼儿观察数学图,然后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大小,颜色等的比较对问题进行探索,也可以把数学知识变成儿歌、手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轻松学习数学。
3.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成就需要。而且每个幼儿都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幼儿在这样的情境中获得成功,满足成就动机的需要,从而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
(四)改革评价标准,强化问题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在数学教学中“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教师在评价幼儿学习的同时,既可以让幼儿开展自评和互评,也可以让家长和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如课堂观察,当幼儿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老师要及时表扬;当幼儿提出的问题涉及面太广,不是教材的内容或重点,显得“多而杂”时,可引导幼儿互评或自评,思考哪些问题提的好,哪些问题提的不好,变“多而杂”为“少而精”。又如成长记录,可以把幼儿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制成成长袋等,形成一个形成性评价。另外,在考试中可以加入考察幼儿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较好的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地效果。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坚持,循序渐进,不断总结经验,最大限度的为幼儿创设适宜培养问题意识的学习环境,促进幼儿发问精神的形成和不断提高。[参考文献]
1. 张慧和.幼儿园数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2. 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 房高寿、吴星.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M].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
4.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上一页 [1] [2]
Tag:幼儿教师文档,教师文档,幼儿园管理 - 幼儿教师文档
上一篇:观察记录:天天为什么不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