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是,究竟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真正属于孩子的环境?作为父母,应如何根据孩子的需要,在家里为孩子营造环境呢?孩子问妈妈:“妈妈,你哭了吗?”妈妈说:“没有,妈妈累了。”孩子说:“妈妈,你做错事,爸爸骂你了吧?”妈妈说:“妈妈没做错事,只是累了。”孩子说:“哭解决问题了吗?没有。所以,哭不顶用。”妈妈开始难过起来:“如果你能安慰妈妈,妈妈会高兴的;就像在你哭时,妈妈安慰你一样。”孩子说:“哭让人很心烦的,会不高兴。” 这个孩子只有3岁,如果他是一个正常的儿童,我认为他会陪伴妈妈一起难过,和妈妈产生共鸣,或者他会拥抱妈妈并且安慰她。但是,他用了爸爸平时对待他的模式去对待妈妈,显然,爸爸在家里充当了一个法官的角色,由他来判断谁对谁错,做错了是要挨骂的,挨骂时用哭的方式是不解决问题的。长久这样做的过程,就为孩子预备了一个心理环境,这个心理环境已经为他在对待这个问题时形成了一个固定化的模式,这个模式不是人性化的,而是一个超理性的、说教的过程。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环境。心理环境奠定了儿童未来的心理状态和部分的人格状态。 我记得我看过一本
生活就是成长的环境(孙瑞雪),标签:什么是蒙氏教育,蒙氏教育理念,http://www.99youjiao.com
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是,究竟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真正属于孩子的环境?作为父母,应如何根据孩子的需要,在家里为孩子营造环境呢?
孩子问妈妈:“妈妈,你哭了吗?”
妈妈说:“没有,妈妈累了。”
孩子说:“妈妈,你做错事,爸爸骂你了吧?”
妈妈说:“妈妈没做错事,只是累了。”
孩子说:“哭解决问题了吗?没有。所以,哭不顶用。”
妈妈开始难过起来:“如果你能安慰妈妈,妈妈会高兴的;就像在你哭时,妈妈安慰你一样。”
孩子说:“哭让人很心烦的,会不高兴。”
这个孩子只有3岁,如果他是一个正常的儿童,我认为他会陪伴妈妈一起难过,和妈妈产生共鸣,或者他会拥抱妈妈并且安慰她。但是,他用了爸爸平时对待他的模式去对待妈妈,显然,爸爸在家里充当了一个法官的角色,由他来判断谁对谁错,做错了是要挨骂的,挨骂时用哭的方式是不解决问题的。长久这样做的过程,就为孩子预备了一个心理环境,这个心理环境已经为他在对待这个问题时形成了一个固定化的模式,这个模式不是人性化的,而是一个超理性的、说教的过程。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环境。心理环境奠定了儿童未来的心理状态和部分的人格状态。
我记得我看过一本百科全书,他这样解释哭:一个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这是他第一天上学,走到半路下雨了,路滑又摔了一跤,新裤子摔破了,书包也摔得老远,捡书包时发现书又掉进了水里,这时候一定是要哭的,因为哭会调节我们的情绪。这就是哭的意义。我们仅仅给哭一个概念。一个正常的心理环境应该是这样:孩子倒牛奶时不小心杯子掉到了地上;杯子破了;牛奶撒了一身;孩子惊慌失措地吓哭了。妈妈蹲下来,微笑着对孩子说:“杯子破了,牛奶撒了一身,吓了你一跳,是这样吗?”陪伴着孩子,让孩子哭一会儿,等孩子的情绪释放了,然后对孩子说:“可是下一次,我们就知道怎么做了,也不会被吓着了。你看,它帮助你知道了下一次该怎么办。”然后搂搂孩子。度过这样一个情绪状态又有妈妈在旁边支持一下,成长就开始了。这是一个成长的心理环境,温馨、健康、积极的心理环境。在0到5岁期间,心理环境对儿童来说是最主要的。
儿童需要借助活动来思考,三岁的宝宝进入幼儿园以后,每天都将教具从二楼的窗户上扔出去,有时候也将自己的玩具从楼梯上往下扔,乐此不疲。平时在教室里,宝宝喜欢把盒里的东西全部倒出来,散落到地上的实物发出劈劈啪啪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他获得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我们这样判断宝宝0到3岁的家庭成长环境。宝宝的父母并没有为宝宝提供一个供他智能发展的物质环境,或者宝宝在要发展这种智能的时候他的行为受到了巨大的控制,这种在1岁多就开始发展的敏感期推后到了3岁,这是一种认知上的滞后。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可以称为在物质环境中没有使儿童获得满足。儿童的智力发展是依靠物质环境获得的。
瓜瓜只有2岁,妈妈带她到游乐场玩耍,发现瓜瓜玩耍的过程是有规律的,总是从自己的兴趣点开始,每玩完一样,就会拉妈妈也玩一遍,分享这种满足。然后,扩大范围再按同样的方式玩耍。最后还是让妈妈再同样做一遍,逐渐把那一片地方都按此程序玩耍了一遍。妈妈也按此程序做了一遍。完成这个秩序后,瓜瓜感到满意了,拉着妈妈的手满足地离开了。在这个期间,瓜瓜的妈妈总是与孩子保持几米以外的距离,并且关注地看着孩子,在孩子每次成功时都给予微笑和对视。在孩子要求她也滑一遍溜溜梯的时候,她竟然走上去,笨拙地滑了下来。这个过程即给了孩子安全感,又给了孩子关注,最后还分享了孩子的喜悦。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妈妈同时给予了孩子两个健康的环境: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
实际上,任何一种物质环境都蕴涵着一种极深的心理环境和文化环境。我们不可能把这些成长环境完全剥离开。儿童具备一种成人所不具备的、天然的能力,就是儿童可以把物质环境“吃”下去,然后“消化”掉,形成自己特定的文化状态和精神状态,这种能力在0——6岁时最强,越成人化,这种能力就越差。所以,物质环境往往蕴涵着很重要的文化环境、心理环境和精神环境。由于儿童生活的环境往往变化是不大的,因此成人后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状态的人。例如:我常常能看见一个气质状态很儒雅、很时尚的妈妈,却带着一个很土气的、状态低糜的孩子,你就知道这个孩子或者是跟保姆长的或者是跟爷爷奶奶生活的,我们常常把这种现象称为气质的不同。再比如:很多孩子在选择父母和爷爷奶奶时,会当然地选择父母。并不是爷爷奶奶对他们不好,而是他们选择了更高的文明状态。
对任何一种环境的选择儿童都是没有权利的。假如,选择环境的权利在儿童手上,那么生命的成长就不会像今天一样过于艰难了。事实上,无论儿童出生在谁的家庭,都将意味着这样一个事实,是父母选择了他,并且不可置疑地只能选择父母为他提供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文化环境、精神环境。如果父亲是一个酗酒者,那他只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吸收,哪怕是这样一个被动的处境,儿童还是会在众多的环境中进行筛选,以便选择出相对来说最有利的成长环境,这就是自然赋予儿童的本能。
在家里的窗帘的色调中,蕴涵着文化、心态,在孩子喝水的杯子上也同样蕴涵着文化和心理,在父母为孩子削苹果的过程中,也同样蕴涵着这些东西。在母亲对待孩子的语言和心态里,就变得更加纯粹了,实际上生活就是教育本身。
Tag:蒙氏教育,什么是蒙氏教育,蒙氏教育理念,早期教育 - 蒙氏教育
上一篇:用游戏开启孩子的数学思维